前一陣子在美國這裡和在美國的台灣人家長與老師們進行了一個網路講座,主題是情緒溝通與親子關係,這個講座對我來說並不容易,在講座結束之後我花了很多時間休息,因為我一直以來都是跟已經長大了的孩子們工作,我試圖把自己放在一個比較客觀理性的角色裡頭,試圖用爸媽的語言和角度出發,讓這些家長們明白孩子需要的到底是什麼。
然而這是一個太深太廣的議題,我的孩子們都來見我多少回了也不見得能夠從那些親子互動所產生的大大小小傷痕中復原,我也不認為我自己有辦法透過一兩篇文章分享或是一兩次講座就產生什麼巨大的正面影響,特別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而這本經都長得不太一樣,以我學的諮商學派來說,在心理治療裡面是沒有普世通用的解方的,於是所有建議都只能做為參考。但是呢,總是要有個起頭吧!於是我決定從溝通的心法開始談起,這適用於每一種關係,看起來宛如廢話一般容易,實際執行起來卻比登天還難。
首先,溝通這回事對我來說是個雙向的事情,如果你只是要我告訴你怎麼樣讓孩子聽話,這不是溝通問題,這是管教問題,而如果你沒有辦法接受孩子反饋回來的各種衝擊,不管是好的壞的,溝通也就不成立。所以很多孩子都來跟我說他們從來沒跟他們的父親溝通過,因為父親沈默寡言,在乎的只有表現好壞,沒有任何身為人試圖對彼此了解的溝通。
溝通大概可以有幾個訣竅心法,第一個是非常簡單的傾聽,給予孩子一個可以思考並組成回應的空間,並且口頭上給予他們表達的權利,認真的傾聽並給予他們自己有聽到了有理解了的回應,如此一來就能夠在事情還沒變糟之前先建立起一個可以彼此傾聽和表達的健康習慣。
有些時候家長可能容易陷在評斷好壞的陷阱裡,孩子分享個同學的事情,馬上就說「不要學、不要跟他們來往、不要變壞、要做這個、要做那個」諸如此類的,宛如這是個機會教育的好時機,然而卻可能造成孩子對自己的不信任,既不信任你會完全接納我告訴你的事情,也不信任你能夠相信我會有能力把自己照顧好。而且呢,這樣的回饋很容易中斷對話,孩子往往很難再繼續下去,以後大概也就不會覺得這是一個可以跟爸媽分享的話題了。
第二個則是真誠的表達自己,儘量用直接明瞭的話語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覺,而不是反向的嘲諷、反話、或是酸言酸語。特別如果是在衝突階段,請儘量不要說出那些非常情緒性又帶有殺傷力的「氣話」,即使後來你都覺得沒什麼,都可能會在孩子身上造成很大的創傷。
我能夠明白,通常我們都控制不了自己,我們太生氣又太受傷了,所以就想說出這些能夠防禦自己的傷人的話,試圖用威脅來控制對方,然而這些武器其實可能都沒有百分之百的效用,即使真的有用了,也必定會犧牲了什麼。
我前幾天看了誰先愛上他的,裡面的媽媽就是經典代表,她真的是為了兒子付出一切並且盡心盡力來捍衛兒子該得到的一切,可是兒子領情嗎?兒子完全不領情。你說他不孝、不知感恩嗎?兒子不懂的事情是為什麼媽媽需要為他做那麼多他沒有要求的事情。而媽媽也完全沒有辦法理解,把兒子的疑問視為是最痛苦的背叛,因為媽媽把自己放進了那個全世界都虧欠她的受害者角色裡。兒子有想要背叛嗎?其實也沒有。他只是想要更理解爸爸一點,然而媽媽卻非常霸道的阻礙了他想要保留爸爸回憶的這份親情。然後在雙方爭吵過程中那些可怕的話語都非常傷人,幸好這是電影,所以導演給了他們一個好的結局,他們可以試著開始理解彼此,一起吃雞排。
第三個可以說是自身的修行,試著誠實地承認並包容自己的情緒。 通常我們會說我們必須先學會如何對待自己之後才懂怎麼一樣地對待別人。很多時候家長會說他們不懂孩子,可是其實我們都曾經是孩子。如果我們能夠先去覺察自己心中還是孩子的那一塊,試著去聽見自己的需求,也許逐漸我們也就更能明白孩子的需求。我們能夠讓自己哭泣、讓自己處在難過一陣子之後,我們也才有辦法讓孩子也哭一下、難過一下同時自己不感到不舒服。我們需要先發現自己的緊張和焦慮,才有辦法慢慢去覺察到底是我自己太緊張焦慮了還是孩子的問題真的很大,很多時候我們會不小心讓情緒無限擴張而主宰了我們的生活,然而我們其實可以有另外一種選擇的。
這篇文章已經不小心太長了,所以就先到這裡為止吧。今年的另外一個新計劃也是希望能夠得到一些問題之後來進行書寫與發想,所以也歡迎大家問我問題,不過就先提醒一下,這裡不是個安全的匿名空間,所以要透露多少私人資訊需要自己評估,畢竟FB都看得到呀這樣~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