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Writer's pictureYu-An Wang

The sense of agency

又到了許久未見的中英文單詞介紹時間了,雖然我這裡不是英文課,但是透過每週一下子中文、一下子英文接案的快速轉換之間也讓我有更多沉澱和探索這些我很難一個字翻譯完成的字詞。


通常我會聽到我憂鬱的個案跟我說:I just feel very depressed, lack of motivation and almost lost my sense of agency. I just don't wanna do anything at all. I don't know what to do with it.


通常我的理解和想像是這個個案已經憂鬱到近乎失能了,失去操控自己身體和心智的能力,就像沒了汽油的汽車,想發動引擎也動不了。大概也跟魂不附體的概念有點像吧,總之是失去了自己對於生命與生活的主宰,同時也會伴隨著一股無法改變周遭環境的無力感,有時候甚至是全然的麻木,變成了漠然。


這時候我通常會和個案一起探索在生活裏頭其實他是有哪些能力但是他自己沒有發覺的,也許聽起來有點正向心理學思考,但是對我來說其實只是修正那個已經扭曲、偏負向的認知篩網,這個偏負向的認知篩網會讓我們不自覺都只看到自己的缺陷和他人的壯大,把大部份關於自己好的事情都篩掉了。於是我們需要練習,需要練習也看見自己原本就有的好和能力,我並不是會提供過度正向幻覺的諮商師,但是我通常喜歡挑戰和探索這個負向循環裡頭缺失的邏輯。


當個案能夠從心底真實地感受到自己的好和能力的時候,這個sense of agency也就能逐漸茁壯,就像本來甚麼都不會的嬰兒一樣,先學會揮舞自己的四肢、接著試著匍匐爬行去探索房間的各個角落、然後偶爾搖搖晃晃地挑戰站立(這時候當然很需要旁人的肢體接觸來給予支持)、最後試著走個幾步,可能兩三步就累了跌坐回地上了也沒有關係,能多走一步都是進步,總有一天嬰兒就能像我們一樣有自信地行走了。個案也是一樣,透過這個有諮商師陪伴的練習過程,個案擁有了足夠的支持和正向回饋,個案就能夠逐漸找回他們原本就擁有的能力。


同時,這個概念是也是非常賦權(empowering)的,其中有一股自主和獨立的意涵在。首要條件是個案必須先建立起對於自己能力的客觀了解,才能夠去評估在真實世界裡頭他們能夠做到的事情有多少,實際去做了之後也才能感到一股相符的成就感。知道自己能夠做多少並且經驗到自己的確可以做到多少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我們的社會通常教育我們要把目標放得很高很遠,不管我們自己的實力到底在哪裡、不管我們自己到底有幾兩重,只能一股勁爬得越高越好、飛得越遠越好,一不小心就可能好高騖遠,或是磨蝕自己的精力來追求那高遠,最終把自己耗竭,連燭芯都沒有了。


很常見的是在工作場合裡大家天天在燃燒自己,把所有上司指派的分物當作是合理的要求,不合理的要求則是上司會了加速你成長的磨練,裏頭其實全都是工作狂和自我虐待的不健康。如果別人都能做到,那麼自己也要跟上,不然自己就是個失敗者,而很難從客觀評估自己能力的觀點著手,燒著燒著自己可能也就耗竭了,很多人因此心裏就生病了。這裡的能力指的是capacity,比較像是產能,並不是一個人的聰明與否或是工作能力高低,而就只是一周40小時的工作時間到底該產出多少才是合理的呢?


如果我們總是在背後有人追趕的狀況下工作,我們就會習慣總是被逼迫著工作,而缺少了這種自己想要去做些甚麼的慾望和自己因此去完成一件事情的經驗,也就很難激發出內在動機,自然也就很難培養出這種自主自立的sense of agency,也很常在工作上看見這種"lack of ownership"的回饋,這意思就是員工沒有把工作當作是自己的孩子般悉心對待,如果這時候管理階層還要指責下屬做事不夠周全、不懂瞻前顧後、不懂揣摩上司的心,那下屬真的是很累呀,因為我們的確都是在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文化中長大的。


所以呢,如果要培養出下屬的sense of agency and ownership,主管就必須學會放手並且適度鼓勵下屬去主導更多專案,讓下屬能夠逐漸感受到自己對這份工作和整個公司的貢獻和認同感,下屬也才會有動機去主動為公司付出更多,上司也才能夠減輕自己肩上的重擔並且為公司培育下一代的領導人。

609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系統性偏見、歧視、和團體動力

今天想要來說一說理解或學習團體動力對於我們在職場上究竟有什麼個人好處,我不打高空說些什麼能帶領團隊走向更有效率的高綜效工作的屁話,就來分享一下今天我跟個案的諮商內容吧,雖然內容經過一些改編而且發生地點在美國,但我想一定還是有些部分很能讓人感同身受的。 先來介紹一下我的個案T,跟我一樣年紀的非白人女性,是父母移民到美國的第二代,小時候也經歷過很多貧窮和需要幫父母翻譯處理生活瑣事的童年,於是是個自我要

情緒虐待 Emotional Abuse

因緣際會之下我決定回來仔細看看這東西的定義範疇到底是甚麼,因為中文翻譯聽起來實在是太嚴重了,然而看了一些英文資料後發現這樣一個曖昧不明的模糊灰色地帶是跨語言也跨文化的,的確身處在情緒虐待關係裡頭的人都很難自己主動意識到自己是被傷害了。而我知道知識的力量很龐大,於是就讓我直接來翻譯一段美國政府專門關注女性健康網站的介紹。 情緒與言語虐待: 如果你沒有身體上的傷害,你可能就不會覺得你被虐待了,但事

我們的心到底是什麼?

今晚開始看NICABM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Behavioral Medicine) 的創傷治療系列 (Treating Trauma Master Series) ,雖然只介紹了創傷相關的基本認知神經科學知識,但覺得還是有非常多東西很值得抓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第一件事情,在這強調身心靈整合的美國西岸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