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的個案問我她媽媽總是在吵架時把她罵到體無完膚但是又會馬上道歉說她多愛她然後要溝通要和好,這是情緒虐待嗎?她一直覺得只有故意的傷害是虐待,這種因為她知道自己媽媽有創傷所以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狀況讓她覺得她不該把媽媽視為一個虐待者。我說,可是你感覺受傷害了,對嗎?她說,當然!每一次我都被傷到體無完膚,但又被要求要馬上和好。 如果你受傷了那就是受傷了,雖然媽媽有自己的創傷很值得同情也需要治療,但這並不代表因此就能抹殺掉她也傷害了你的事實。 上週我的另外一個個案跟我說她對她的爸爸總是服從也不斷完成他的期望,從來沒有反抗過。「可是我長愈大愈發現一旦我想溝通,意見不太一樣,他就會馬上爆氣,罵我翅膀硬了、忘恩負義、自私自私、又自怨自艾我不愛他了,我跟他說我還是一樣愛他啊,可是之後他就跟我冷戰三個月。」我說這聽起來好像一個戀人關係。 家裡有外遇的孩子總是好容易被丟進這個角色裡頭,不管是聽某一方對另一方的抱怨、要求孩子選邊站、過度分享孩子尚無能力接收與了解的資訊。有時候甚至是家裡頭的各種秘密,家長的分享只是因為要把自己肩上的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而孩子懵懂當然也不懂得拒絕,這些大概都比在學校裡頭學性平教材還要可怕。 我總是在跟孩子們工作,即使他們都已經長大了也擁有會被社會認可的光鮮亮麗生活,但是原始家庭的苦痛都不會因為現在的生活有多好就消失到無影無蹤。身為一個治療師我很困惑,大家都喜歡說「都你生了孩子就知道怎麼當父母了」,然而我遇到的都是父母不懂得怎麼當父母呀!亦師益友、如同兄弟姊妹聽起來似乎是很好,可是孩子之所以是孩子的確還是需要家長負起責任成為一個稱職的家長啊!父母不需要完美,但也代表父母就不會犯錯,父母天生身為父母就對孩子多一份責任要去呵護孩子的成長和包容孩子犯錯的空間,如果孩子沒有辦法從父母身上得到一份紮實的安全感,孩子可能就沒有辦法勇敢地往外探索這個世界了。如果父母自己焦慮、無法調節自己的情緒、那可能就無法給孩子一個可預測的情緒反應模式,更有可能在孩子需要求助的時候反而得到父母的冷漠拒絕或是爆炸,如此一來孩子可能就不敢找父母求救了,甚至可能潛意識拿起照顧父母情緒的角色,不管是主動地討父母歡心或是被動地盡一切不犯錯來避免更多家庭災難。這些都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非常大的影響,非常不健康。 於是乎我要鼓勵家長們放下自己的防衛與自尊心,覺得遇到困難需要求助的時候就求助,照顧孩子到崩潰要抱怨的時候就找適合的人抱怨(絕對不是孩子本人),然後擔起家長應有的責任,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時間比你短太多了,他們需要一切從零開始學習,他們的語言和情緒能力尚未發展完全所以他們無法完整又準確地表達自己,所以只能夠讓已經是家長的人來。情感界限是個很弔詭的東西,孩子就是孩子,孩子不是你的前世情人,孩子不是你的小老公或小老婆,孩子也不是你的感情婚姻殺手,孩子就是孩子。 我常開玩笑說我的個案們都像是我的孩子,如果今天我的諮商晤談進行地不順利,那我會先認為是我可能少做了什麼讓個案無法順利走下去,於是我改變我的工作方式。也或者是個案也許就是需要多彎幾個山頭才能抵達終點,也許個案還沒準備好於是三天曬網兩天捕漁,那我就得更有耐心,知道他們需要的是時間,於是我等待。如果我把這些諮商上的不順利都認為是我的個案沒有慧根、太笨,甚至對他們挫折生氣,甚至叫他們自己額外多花點心思再來找我的話,那我就完全不是個稱職的諮商師了。
Comentários